3)第三百四十七章 观屠夫解牛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巴脑的,要食用的时候,还得再次加工,又浪费了时间。

  战争规模大了,一场大战,战场上的死马不知有多少。

  战后打扫战场,马尸什么会被作为战利品带回营中,如果时间不充裕,打扫完战场第二天就得转移,整匹的马尸不便运输,那该怎么办?肯定是得连夜把马匹宰成小的容易携带的肉块,几百斤的马,分成小的肉块之后,分散成几十份,随意找一些士兵,背着就能走了。

  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常备一支专门的屠夫队伍,很便利。

  如果没有事先把屠户编成一伍,突然一仗大胜,打扫战场时收获了众多马尸,此时再临时找屠夫,一是浪费时间,二是还不一定能找的到。

  毕竟专业的屠夫不像会编筐手艺的匠人那样普遍,还是比较稀少的。

  大约到了上午十点多的时候,屠宰匠们把牛解的差不多了。

  剩下的过程就是繁琐的剃肉剁肉过程,因为没有桌子之类的地方作业,李孟羲见屠夫们拿着刀斧把架子吊着的牛架的一块肋排块肋排的往下砍,显得艰难无比。

  如果有一张桌子就方便多了,大块的半拉肉排放在大桌子之上,拿斧头咔咔一顿剁,不一会儿就能把肉分好不是。

  李孟羲想了一下,突然想起,好像高架的家具,比如八仙桌之类的,汉代是没有的。

  不过,桌子结构那么简单,以木匠营现在的人力,做几张桌子不是大的问题。

  脑补了一下,因为要屠宰的大型牲口,骡子,黄牛,还有死去的战马之类的,体型比较大,桌案做的大一些才比较好用。

  可是军中运载条件有限,桌子的大小还应考虑到板车承载的极限,太大的桌子放在板车上就不好固定了。

  为了便于运输,屠宰桌应该小一点,如果小了,就又不太适合用来作为宰杀大型牲口的案台了。

  那么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呢,是有的。

  桌子做的小一点,然后两个甚至多个桌子拼一起,拼成一个大桌子就把问题解决了。

  其实不要桌子也行。

  匠营不久前,也需要平地来当做刨木头的工作台。

  后来匠人们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一是买门板,铺地方好刨木头。

  再一个,干脆把板车车轮卸了,把车架翻过来把车底当桌子。

  这两个方法都很好。

  现在看到屠宰牲口的时候,分肉也需要桌子,可以按匠营一样的方法,也把板车翻过来当桌子。

  板车放在任何地方,都能带来诸多便利,幸好义军现在造车工业在稳步发展,一月最少可生产出二十辆板车。

  虽说,板车在逐步增多,可缺口依然很大,木匠营要有车拉木头,还要有车来当做移动的生产基地,伤兵营的众多伤兵,好多还在担架上被人抬着走呢,再怎么说,担架又小又窄,躺上手脚伸不开,哪里比的上宽敞

  请收藏:https://m.bqgra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