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二十章:徐有知的请求_穿越成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会面临自说自话、鸡同鸭讲、望文生义的境地。”

  “如果我们完全不知道,还会想办法去弄清楚是什么意思。但如果我们自以为知道呢?可怕吗?保卫华夏语言的纯洁性,非必要尽量减少一词多义,减少一义多词,减少词义流变,扞卫文脉传承,是每一个读书人的责任。而担当这份责任,我希望从我们话本作者这里开始。”

  徐有知的话仿佛掷地有声,说完现场愣了两三息马上就是雷鸣般的掌声。真的是雷鸣般的,连高翰文都拍红了手掌。

  高翰文自己之前的稿子里也提了这个,但却没有放在最开头。很明显,徐有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明人,竟然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这是高翰文没有想到的。

  事实上,要毁坏一个文明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人为制造多义字词,同义字词,加速语义流变。这样任何前代的经验教训都无法得道传承。浑浑噩噩,老皇帝只需要拿着千年前的语录就能够治理偌大的帝国了。因为没有固定的语言,帝国里面的百姓就没有脑子,都不需要愚民,哪怕百姓各个都识字也不怕,因为不存在有效的深度交流。

  而高翰文原时空之所以突飞猛进各种工业革命,主要还是西欧语言学特别是语法的确立。有了稳定的语言文字,一切都能积少成多,水到渠成。而单词形态的可塑性与组合性又使得英语等拉丁系语文字在保持词根含义不变的情况下更适应工业革命后日新月异的交流用词变化的需要。汉语要完全获得这两个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后世都没完成呢。现代汉语的研究简直一团糟。不仅没完成,网络用词更是群魔乱舞,各种故意玩弄概念。各种新词新概念,其本质是不敢提及旧词怕人前后关联,进而让人们讨论不出问题的实质,只是加剧交流的混乱。

  实在不行就只有换语言了。毕竟只是工具而已,总不能为了一个工具而放弃目的吧。只不过这课是个戳脊梁骨的大工程了。

  请收藏:https://m.bqgra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