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九章:高老师课堂开讲了_穿越成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出问题。下面的三个学生,除了徐有知都是小地主家这类寒门出身,自然是费劲心思思考。左边的张逊肤也一脸为难的样子。

  还好,不到10秒,中间一个男学生发言了:“是日月,千百年来,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唯日月光照不变。”

  高翰文不置可否,右边的徐有知壮着胆子发言:“是阴阳五行,按照元气说,万事万物都是由此构成的,他们一定是不变的根基”

  高翰文听了笑了一笑示意小姑凉坐下又看向另一位男生。

  这个男生就实在腼腆了一点,有些颤抖地回答:“心学讲修心,佛家也将仁者心动,是心吗?”

  “理在先,气在后,上帝天赋也”这学生刚说完,张逊肤就发言了。

  说实话,高翰文对理学了解得不能说不多,只能说约等于0。心学好歹还能扯点格物致知,理学就只能阿巴阿巴了。

  感觉到压力山大的高翰文完全不明白,怎么古代的读书人都这么厉害。不能再让他们自由发散下去了。赶紧发言接过话头。

  “张大人说得好,前面三位也不错。这却是是一个千古难题,如果不给人类认知世界找一个锚,那一切对的都可能是错的额,一切错的也可能是对的。”

  “雅典的学着也是先从外在世界的有形无形物体开始,直到反求诸己后才发现,我们认知一个东西不仅仅是认知到这个事物,而且还用到了认知的方法。只要找到一种稳定的认知方法,那么我们的认知也就稳定了,真理也就可以由此诞生。这个最稳定的认知方法,柏拉图叫他逻辑,而赋予人类存在共通的认知方法的则跟理学相同,他们同样称之为上帝”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在《新编洗冤录》里加入逻辑学的内容,因为作为一个稳定的认知方法,非常有利于我们对以往的知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也有利于我们开创新的知识。”

  这一下讲完,台下众人一下子恍然大悟了。

  大悟了两点,一是泰西之学的逻辑原来是这样诞生的。二是泰西之学跟我们的程朱理学心学也是同源,同样是上帝赋予的。同为上帝子民,那泰西诸国就不是蛮夷,而是华夏的兄弟之邦了。

  沉醉在自己的小课堂的高老师完全意想不到学生们的脑洞有多大。

  “那这逻辑学如何保证认识的稳定性呢?他首先对人的认知形式进行划分。一个观点,最简单的观点,一般可以分为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三个部分

  如刚才我们提到:圣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是怎么分解成三个部分呢?

  我们知道,结论是必有我师焉,小前提是三人行,那么大前提自然就是人与人之间总有更善者或更不善者,简言之就是没有同等好的人。同时还有一个人都有向他人学习的能力。

  这样,我们来梳理一下,原话就是:人与人之间总存在着差异,如果三个人在一起,一定要向更更优秀的学习,警惕堕落得更不优秀。这个优秀可以是一个人整体优秀,也可以是这个人某个优秀的一面。

  如果这样理解,只要我们证明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差异,这个大前提。那么圣人的这句话就是万世不易的真理。

  那么,我们如何证明呢?”

  多谢多谢肝能补脸、月3704等书友的打赏推荐票!

  请收藏:https://m.bqgra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