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55章 万无一失的计划_捡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朝初期,九州的海洋贸易,基本由南方的闽、粤等地的商人,以及海盗进行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意识到海洋贸易,对于国家经济而言的重要性,便下令修建海防,禁止民间私自出海,然后由官方组织海上贸易。

  可惜由于对朝廷对于海洋贸易,没有足够的重视,再加上长期政策上的封闭,导致明朝在海上贸易这块,陷入没落。

  成祖朱棣时期,明朝对于海洋贸易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大力修建船只,扩大海上贸易,

  这个时期的九州造船技术,世界领先,水密隔仓、车船、平衡舵、开孔舵,船壳结构上的搭接法,能够使得船壳紧密结实,不易漏水的同时且拥有极高强度,载重量更是能够达到万石以上,载客量亦是可以突破千人。

  船上所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一些大型的船只上面,更是还可以耕种饲养,这些拓展,都为郑和七下西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郑和航海图》记载,七下西洋的郑和,使用了海道针经和过洋牵星术的而结合,这个导航最牛逼之处,在于白天可以用指南针导航,夜晚可以利用观看星斗与水罗盘定向。

  其实在天文航海方面,九州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方位,来确定传播航行的位置。这种利用天文定位与罗盘相结合的应用,被称为“牵星术”。

  另外还有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可以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所在的位置,航行的方向和路线,代表着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巅峰。

  明朝自郑和下西洋起,便如同开挂了一般,不仅开创了大明帝国前所未有的辉煌,更是九州封建王朝历史以来,远洋最辉煌的时刻。

  郑和第七次远下西洋的事情,是发生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这个时期的大明,经过了仁宣之治,可谓是达到了武力的巅峰。

  然而就是在明朝时期,开创了世界都未曾有过远洋航行之巅峰的九州,却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时期,被西方列强,从海路攻占,一路打到了天都城。

  甲午战争之前,世界人眼中的大清帝国,依旧停留在康熙帝时期,世界各国都认为,九州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欧洲所有国家都应该学习效仿的对象,康熙帝也为世界最完美的君主,是所有皇帝的模范。

  特备是倭国,对于九州的印象,更是停留在盛唐时期,清朝依旧是天朝上国。可惜一场甲午中日战争,让清王朝真正的实力,浮出水面,也将闭关锁国政策的后遗症,展现的淋漓尽致。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大小军舰达二十五艘,辅助军舰五十艘,运输船三十艘,官兵四千余人。然而这看似庞大的数目之下,其实只是大清帝王徒具其表的纸老虎,一场甲午战争,号称最强的北洋水师

  请收藏:https://m.bqgra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