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64章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_捡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龙门石窟位于十三朝古都洛城南郊,两山对峙,伊水中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故龙门又称伊阙。佛光山色,风景秀丽,宋代苏过“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描述的就是龙门石窟所在位置的天阙奇观。

  “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龙门由大禹治水开凿,鱼鱼龙门的传说便源于此。

  《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相传禹劈伊阙,黄河中鲤鱼逆行而上至伊阙龙门,波浪滔天,鲤鱼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化身为龙,跳不过者额头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大诗人诗仙李白《赠崔御史》:“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过去人们认为龙门石窟营造自北魏至宋,其实不然,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城前后,经历了东西魏、北齐、北周、再到隋唐至宋等朝代,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了十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一千四百余年,才终于在伊水东西两侧的峭壁上,开凿出了南北长达一公里的石窟,是世界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最高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可惜如今多已褪色,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九州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九州各大石窟之首,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武则天根据自己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所凿的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

  还经历了天竺、新罗、康国、吐火罗等外国人开窟凿像,所以现存石窟中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

  龙门石窟是世界石窟文化呈现九州化趋势,是九州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影响力远及朝鲜、韩国、日本等。

  东瀛狗的奈良东大寺、韩国的石窟庵,以及港城、佛国等等这些地方,均受其影响。

  北魏代表洞窟:古阳洞、莲花洞、宾阳中洞。

  东西魏造像:强弩将军掖庭令赵振造弥勒像记、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龙门二十品”魏碑。

  北齐:药方洞、延军舍合邑廿二人等造像记等。

  隋唐五代:大卢舍那像龛、万佛洞、敬善寺、惠简洞,褚遂良碑书“伊阙佛龛之碑”,为龙门石窟造型最鼎盛时期。

  宋代碑书法盛行: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

  清代:乾隆皇帝1750年游幸龙门,与龙门香山寺留

  请收藏:https://m.bqgra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