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63章 佛头砸掉,无从对证_捡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候,言语和神色间依旧是难掩浓浓恨意。

  “清朝末年,东西永宝斋在陕西大同买进七尊北魏佛头,上世纪二十年代,岳彬听说东瀛狗喜欢九州古代的佛头,于是便从永宝斋手中买下这七尊北魏佛头。”

  “岳彬先是以个高价卖出一个佛头给了东瀛古董大鳄,山中商会会长中定次郎。其他东瀛古董商闻风而动,之后岳彬陆陆续续的卖了十来年也没有卖完,数目到底有多少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数十。”

  “后来才知道,原来岳彬为了多卖钱,请人仿制假佛头,所请工匠为民国时期当时最知名的石雕大师林清卿。”

  “林清卿的仿制佛头,比原型的面部轮廓雕刻,还要更加细致入微传神,不过这也成为了这件仿北魏石雕佛头的破绽所在。”

  这位生长于西郊凤尾乡的石雕大师,出生地正是西门派发源之地,石雕艺人荟萃。

  自幼耳读目染之下,林清卿便对石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师从西门派薄意高手陈可应大师,未弱冠时已经小有名气,最终成为西门派的挑门匠,被成为西门清。

  其薄雕技艺与熔雕画与一炉,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新薄意石雕艺术,将西门派的雕技推至新的高峰,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刀法纯熟独到的林清卿,将“因材施艺,巧掩瑕疵”这句话运用到了极致,凡是石料色泽语愈杂,裂纹愈多,就愈构思奇巧。其作品意境深幽、妙趣横生,工艺精道。

  这尊仿北魏石雕佛头,原型的雕刻师虽然也出自北魏名家,但那个时期的石雕还处于起步阶段,石雕技艺刚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开始,而以林清卿在石雕上的造诣,仿制起来肯定是不会有任何难度。

  “怪不得连老古都看不出问题,原来竟然是林清卿的仿雕的。”

  “其实以林清卿的实力,完全可以仿雕的一模一样,想必之所以会仿雕的更加精湛,只是为了留下破绽,好让后人能够做出区分。”

  “既然都仿制了,为什么还要留下破绽,仿制的一模一样岂不是更好?”

  “作为近代寿山石雕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林清卿当然不会去为岳彬干这种仿制的下楼勾当,但是岳彬勾结了当时军阀孙殿英手下的一位副官,通过对林家的包围对林清卿施压,林清卿迫于压力只得如此。”

  姚教授四人,这才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

  仿雕的不像,肯定是不能过关的,所以想要留下破绽,仿雕的比原型更逼真,就成了唯一的办法。

  “其实岳彬本人的造假做旧技术,在当时也堪称一流。”

  “但凡经他过手的名贵珍品,都会复制几分,然后将真迹藏起来,代价而沽,复制品卖给各方卖家。”

  “有关岳彬造假技术的厉害,还有一个故事,所临摹的大书法家翁同龢的《陋室

  请收藏:https://m.bqgra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